培养目标: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
(2)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创新创业的意识;
(3)具有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资料,具备开展实务研发、技术交流的能力;
(4)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能力;
(5)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解决本学科领域的问题;
(6)具有独立从事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或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可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及相关的工程管理工作。
培养方向:
(1)数字化制造:本学科方向聚焦广东省数字化制造优势产业与科技前沿,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功能材料零件的增材设计与制造、精密制造和微细加工等数字化制造与成形等关键技术与工艺。本学科方向主要注重培养研究生应用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与工艺解决智能制造应用中的关键科学和工程问题,服务高端制造产业发展。
(2)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本学科方向聚焦机器人、工业物联网等深圳优势产业,形成了机器人、机电控制和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研究特色与优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工业与特种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智能装备的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互联网+智能制造”前沿技术及应用,大数据分析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以及机器视觉与超快成像等。本学科方向注重培养研究生应用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解决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问题,服务产业发展。
(3)半导体制造:本学科方向集中粤港澳大湾区优势资源,开展半导体制造先进制程与工艺的智能化与网络化研发,以解决国内高端集成电路制造卡脖子问题。致力于开展芯片研发与量产技术验证,以及相关设备核心部件产学研技术攻关,助力先进半导体制程的国产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了半导体智能化与网络化制造、芯片研发以及装备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注重培养研究生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以及解决技术和实践问题的能力。
导师队伍:
依托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科研及区位优势,硕士点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目前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点共有导师22人,其中教授6人(含日本工程院院士、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5人。96%的导师具有博士学位,64%的导师具有海外研究经历。
导师团队核心成员简介:
陈张伟,男,教授,增材制造研究所所长。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博士后。曾获帝国理工校长奖学金、年度唯一优秀博士论文奖、2020年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优青奖。主要从事增材制造研究。受邀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增材制造分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测试技术分会理事、中国光学光电子协会青年委员,担任包括SCI和EI期刊在内的9家期刊编委/客座编辑等。主持和参与增材制造相关国家省市级项目20余项。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单篇最高SCI被引超300次。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0项。成果获《科技日报》及人民网、环球网、新华网等媒体报道。近5年指导硕士研究生15人,多人获“国家奖学金”、“校优秀毕业生”等奖励。承担本科生课程3门和研究生课程2门。
杜建铭,男,教授,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CMES)高级会员、广东省数控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曾获得河南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取得发明专利授权7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多项,企业横向项目多项。承担本科生课程3门和研究生课程1门。
星野进,男,特聘教授,日本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微纳加工、芯片制造核心工艺和设备的研发,是该领域的世界级顶尖专家。在齿轮精密加工领域成功研发了高效经济成型磨齿工艺。成功研发的LED蓝宝石衬底超精密加工技术并首次实现LED量产。在半导体制程领域研发了全世界最低压CMP制程工艺和设备,获得国际业界高度评价,并获日本精密工学会技术奖。研发了新型3层构造CMP研磨垫,实现世界上最高的平坦度和均匀性的综合CMP性能,并实现DRAM半导体存储器芯片CMP制程量产。研发了浸润式光刻机投影镜头在线检测用新型光学微纳器件,实现高端半导体芯片浸润式光刻制程稳定量产。获得日本、美国、中国、中国台湾、韩国数十项发明专利授权。
课程设置:
1.常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核心。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生在学期间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低于13学分。必修课程包括高等工程数学、智能制造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工业互联网、工程伦理、论文写作指导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机器人学导论、半导体制造技术、纳米传感器技术、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机电控制系统、先进材料制备技术、工业设计概论、振动理论及控制等。
2.导师负责制: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学位论文由校内相应学科、专业点安排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硕士生导师(简称校内导师)与行业内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简称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简称双导师指导)。
3.专业实践: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应用型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工程实践环节;或者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人才培养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
教学资源:
在实验室方面,学位点拥有广东省微纳光机电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电磁控制与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工程训练中心、深圳市高性能特种制造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模具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等科技创新与研究生培养平台,拥有实验室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资产超过亿元。
学位点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目前建立了多个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 "深圳大学-中集集团"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016年获批)、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深圳中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获批)、深圳市迈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实践基地、深圳市誉和钻石工具有限公司实践基地、深圳市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践基地、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实践基地、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实践基地、深圳大学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深圳市金洲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践基地、深圳市立品塑胶模具制品有限公司实践基地等,并承接企业联合研发项目,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合作展开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本学位点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3亿元,其中价值30万以上大型设备77台套。实验室总面积9219平方米。包含:单点金刚石车床,精密数控平面磨床,工业级3D打印机,原子力显微镜,纳米压痕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原位摩擦测试仪等。目前大型设备均已实现校内或学院内部共享使用,研究生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预约。
奖助体系:
深圳大学设立完善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包括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助工作补贴。其中学业奖学金分为一等和二等,根据学业成绩和科研业绩进行评定,覆盖60%以上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遵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深圳大学评审办法进行,最终覆盖人数由上级部门确定。学院按照学校批准名额为研究生提供兼任三助岗位机会,岗位覆盖率近35%。
培养特色:
本硕士点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特区需求与科技发展为导向,突出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特色,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专业建设理念,构建并实现了“理论教学、实验指导、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四环节有机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与区域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产学研教育”突出特色;通过多种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具有“视野开阔、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高质量人才。